刘强东内部全员信:京东十年将投入数百亿为基层员工提供购房无息贷款
转自:中国网科技
中国网科技11月22日讯(记者 沈成)京东集团创始人、刘强董事会主席刘强东近日在给全体员工的东内贷款邮件中表示,要对员工和高管待遇进行“一升一降”:一方面,部全逐步把外包员工转化为德邦自己的员信亿为员工员工,确保每个德邦员工都能“老有所养,京东基层病有所医”; 同时,投入提供为包括全体德邦员工在内的数百所有物流、客服等基层员工设立“住房保障基金”,购房京东未来十年将投入数百亿为基层员工提供购房无息贷款;第三,无息刘强东本人再捐款1亿人民币,刘强京东集团及个业务集团也会拿出一定比例的东内贷款现金,大幅扩充“员工子女救助基金”的部全规模;此外,为了提高基层员工福利待遇,员信亿为员工同时尽量减轻公司压力,京东基层自2023年1月1日起,投入提供京东集团高级管理人员的现金薪酬降低10%-20%不等,职位越高降得越多。
刘强东在邮件中表示,京东今天所有成功都离不开兄弟们的努力和坚持,在成功合并德邦之后,京东体系的员工总数已经突破了54万,相信未来京东可以为国家和社会直接带来超过100万就业岗位。
“德邦现有的员工,不管是外包还是自有的,都是我们的兄弟,自2023年1月1日起,逐步为十几万德邦的兄弟们缴齐五险一金,确保每个德邦兄弟都能老有所养,病有所医”,为兄弟们提供基础保障。过去,德邦的做法虽然合规合法,而且缴纳的五险一金比例远远超过其它同类公司,但依然有很多外包兄弟不能像自有员工一样享受全额五险一金待遇。我们会按照一定条件,逐步把外包兄弟转化为德邦自己的员工!让大家更有保障!”刘强东在信中表示。
目前,京东是行业内唯一一家与物流一线员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并缴纳“五险一金”的公司,根据公开数据测算,2022年前三个季度,京东为一线员工的薪酬福利支出已超过330亿元。
“集团拿出100亿元人民币,为包括全体德邦兄弟们在内的所有集团基层员工设立‘住房保障基金’,我希望此举能为工作满五年以上全体员工,包括每一个快递兄弟和客服兄弟实现购房愿望。这是循环无息贷款基金,意味着未来十年,集团累积投入资金总额高达数百亿人民币。”刘强东在信中表示。
今年7月26日,京东集团通过京东物流(02618.HK)完成了收购德邦控股超过50%的股权,德邦物流也因此正式并入京东体系。随着德邦物流的加入,京东体系的员工数量也将超过54万人,这其中,大多数是物流一线员工。
京东从自建物流之初就采用全职员工,与一线快递员签署劳动合同、缴纳五险一金,提供商业保险、通讯、防寒防暑、交通工具等多种福利及补贴。除了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福利待遇之外,京东早在2012年就开始打造“安居计划”,向符合条件的员工提供最高100万的无抵押、无担保、无利息的资金支持,用于缓解员工家庭在指定地区内购房首套房的压力。在刘强东此次内部信之前,该计划提供的借款金额已经累计达到近20亿元,帮助超3000位员工实现了安居乐业的目标。
对于京东坚持为一线员工缴纳五险一金等福利保障,刘强东在此前曾表示,公司的一线物流员工中80%来自于农村,公司不仅要为员工当前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提供条件,也要考虑到员工60岁之后的问题。
外界普遍认为,京东给予一线员工超出同行的福利待遇导致公司存在短期财务压力,但对于京东而言,但这也有其朴素的商业理论:公司真心对员工好,员工才能用真心去服务客户,客户才能用信赖回馈企业。
就在本月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22第三季度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和时限准时率测试结果,京东快递位居九大快递品牌首位。而在今年初,上海抗疫保供最为关键的时刻,全国有5000多名一线物流人员报名支援上海;在4月份的北京酒仙桥社区,80多名京东小哥24小时驻守在街道,为居民提供生活物资“最后100米”配送。
- ·三部门有关负责人解读26条养老托育服务业纾困扶持政策
- ·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呼吁安理会尽快解除对南苏丹的武器禁运
- ·谁在买入中国资产?
- ·喜茶、奈雪的茶都降价了,逼不得已?
- ·文化和旅游部: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点位不得开展社会艺术水平现场考级活动
- ·深圳“网红神盘”8年涨了193% 收官之作首次未现开盘即罄
- ·首批100部Nothing Phone(1)手机将于6月21日提前拍卖
- ·岸田文雄:要提高防务开支 但还没想好提高多少
- ·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:香港将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
- ·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 王勇出席并致辞
- ·汪晖:以不结盟形式推进全球治理,向前推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
- ·衰退风险未充分定价!大摩称这些美股能扛住冲击
- ·史上最烧钱的世界杯,有哪些中国企业参与其中?
- ·游锡堃可能窜访捷克,国台办回应
- ·债市资产荒持续 万家鑫安纯债、银华安鑫短债、中欧短债等多只债券基金“闭门谢客”
- ·公募、私募钱已就位!自购金额超50亿元,“以大为美”“中小市值绩优股”——方向却大有不同?